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把“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思政课育人实效,11月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红角洲校区文科楼W4202教室开展集体备课会。校党委副书记、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国云莅临指导,并作宣讲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5个教研室代表依次作交流分享。

刘国云以“全面学习领会‘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为题,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展开系统解读。他从历史方位、现实意义、实践要求三个维度,深刻阐释了《建议》的重大战略价值,强调“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结合《建议》部署,将主要目标凝练为基础目标、手段目标、动力目标、社会目标、终极目标、环境目标和保障目标七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为全体教师精准把握教学重点提供了指导。
本次集体备课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为核心议题,聚焦“谁来融入、融入什么、怎么融入、为谁融入、如何评价”五大关键问题,各教研室代表立足课程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展开深入研讨。发言中,大家从党的建设历史逻辑、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演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多元视角,提出通过专题讲授、互动研讨、实践体验等多种教学形式,推动全会精神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着力实现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提质增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在认真听取各教研室代表发言后,刘国云作专业点评与专题辅导。他对各教研室的思考探索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大家的发言紧扣全会精神核心要义,结合课程实际精准发力,为后续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思路。
此次集体备课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方向与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备课为契机,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及全体教师60余人参加集体备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