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学校在红角洲校区图书馆950报告厅举行“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理论研讨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原政委、陆军博物馆筹建办专家组组长刘勇少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梅黎明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方长春教授,汕头大学文学院谢龙新教授,江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敏,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工作与组织联络处处长饶晶,江西省理解文化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黄仂研究员,我校党委副书记刘国云出席。副校长吴志远主持研讨会开幕式。


饶晶致辞。她指出,举办本次研讨会,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优化英模宣传机制的创新实践。要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贯彻,推动英模精神研究向纵深发展。要创新宣传方式,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让英模故事“活起来”“火起来”;要构建长效机制,将英模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干部培训、社会宣传全过程;要厚植红色基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从英雄事迹中汲取信仰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争做先锋、勇建新功。
刘国云致辞。他指出,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苦难与牺牲,更是为了从英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本次研讨会聚焦“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正是为了探索如何让英模精神“活起来”“传下去”。期待通过理论研讨与实践交流,推动英模事迹更广泛地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社会,让崇尚英雄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让争做先锋成为新时代的鲜明风尚。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刘勇少将、梅黎明教授、方长春教授、谢龙新教授、刘国云教授先后作主旨报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共产党建军精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郜志刚主持。
刘勇少将,作为“理解万岁”口号的提出者,结合自身经历,对“理解万岁”口号的来历、核心内涵、时代价值进行了回顾、思考和展望,他指出要将“理解万岁”置于新的社会与世界语境,用创新方式和务实行动让其绽放更耀眼的光辉。梅黎明教授结合刘胡兰、李大钊、方志敏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呼吁师生学习并传承英雄精神,领悟为何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他还介绍了江西的革命精神并深入阐释了英雄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方长春教授以“从感受性共情到结构性重构——作为社会世界共生基础的理解”为题,从“我们真的‘理解’别人吗”这一问题切入,阐述了日常生活中感受性的、共情式的“理解”和社会科学中结构性重构的“理解”的性质、局限和方法。谢龙新教授以“理解万岁:一个跨时代的文化符号”为题,从“理解”为何是“异项”、时空编码的修辞策略、传统智慧的现代转译等方面阐述了“理解万岁”口号的提出和传播。刘国云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英雄方志敏论述研究”为题,从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英雄方志敏论述要点分析、基于习近平总书记论述视角的方志敏精神内涵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方志敏论述的时代价值、传承与弘扬方志敏精神的实践路径等方面阐述了方志敏精神的深刻内涵。
在交流研讨环节,江西省理解文化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黄仂,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曹一鸣、张丽博士作主旨发言,他们围绕“理解万岁”口号的生成逻辑、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机制等内容,分享自己了独到的见解。
下午,理论研讨会平行论坛分别展开。第一分论坛围绕“英雄精神与英模榜样”,聚焦英雄人物事迹与精神传承,剖析英模榜样力量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二分论坛以“革命精神与精神谱系”为主题,探讨井冈山精神、方志敏精神、中国共产党建军精神等革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此次研讨会系我校“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系列活动之一,活动的成功举办,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崇尚英雄的重要论述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对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